你见过夏夜的长安街吗?
每当夜幕降临,长安街华灯高照,远远望去,如一条珍珠串起的长龙,钻石镶嵌的玉带,构成一幅绝美的“盛世长安图”。如果将目光从长安街延展开去,可以看到,如今的中华大地,“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这“可爱的中国”,正如无数中国共产党人、无数革命先驱所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曾经离它如此之远,我们从未离它如此之近!长安街,正如其名,见证着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仿佛一把时光的规尺,度量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走过的光辉历程——
百年岁月沧桑,百年风云激荡。在烽火硝烟的战争中百炼成钢,于激情燃烧的建设中奋发向上,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这个“史上最牛创业团队”带领亿万人民,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面对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用众志成城、坚忍不拔书写了抗疫史诗,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正增长。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嘉兴南湖的小小红船到领航中国的巍巍巨轮,从最初的50多名党员到如今拥有9514.8万名党员,百年党史中蕴含着光照千古的革命精神和宝贵的经验智慧。在建党百年、人民检察制度创立90周年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检察机关,如何从历史脉动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感知优秀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如何将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融入日常检察工作,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检察实践中传承好红色基因,以更优履职服务保障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党和人民,也是历史和未来布置给每一位检察人的思考题。
党绝对领导下的90年检察实践,凸显出融入人民检察血脉的三大红色基因——党的绝对领导;以人民为中心;法治原则
时隔近90年,江西瑞金沙洲坝的老百姓仍然记得这样的“谚语”——有女莫嫁沙洲坝,无食无水洗手帕。
1933年,毛泽东带领身边工作人员在此地打了一口水井,为附近群众解决了饮水问题。而劳动之余,乡亲们则看见毛泽东经常出入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旁边的一幢客家宗祠。此前的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工农检察人民委员部随之诞生。
在这座客家宗祠里,毛泽东、张闻天等中央领导曾经到这里指导查处贪污浪费大案要案等工作。这间宗祠(杨氏宗祠),正是当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迁到沙洲坝之后,中央工农检察人民委员部拥有的最早的独立办公场所。杨氏宗祠的正门也因此被称为“人民检察第一门”。就是这扇距今已有300年历史的大门,开启了人民检察制度的帷幕。
近90年来,毛泽东打下的那口井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沙洲坝人。沙洲坝这个当年的荒凉之地,如今已是瑞金的一个大镇。而那口井,也被当地群众取名为“红井”,并在井边立了纪念碑,上书:“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2021年5月2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率最高检调研组一行再度来到位于沙洲坝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检察人民委员部旧址参观学习时,喝下“红井水”,与当地检察干警共话检察初心使命。
“吃水不忘挖井人,人民检察制度是党一手缔造的,党绝对领导下的90年人民检察史,就是人民检察事业同党的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任何时候,检察人都要传承好党的红色基因,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张军一番颇有感触的话引起在场检察人的共鸣。
此前,张军在国家检察官学院作春季学期大检察官讲堂第一讲时,不少检察学员提出一个共同的问题——检察机关传承红色基因究竟应当传承什么?张军给出鲜明回答——党的绝对领导、以人民为中心、法治原则。
这样坚定的回答,正是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思、践、悟,对百年党史和作为党史一部分的人民检察史的深刻把握。
弟不回家,姐不出嫁。
“待世界大同之日回家团聚!”1921年3月3日,革命先驱梁柏台婚后刚7天,便告别新婚妻子,踏上革命征途,行前将家事悉数托付给大姐。大姐说,你不回家,我不出嫁。遗憾的是,大姐没有等到弟弟回来——1935年3月,梁柏台在江西省大余县率部队通过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线时负伤被俘,后被敌人杀害,年仅36岁,用生命兑现了“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铮铮誓言。而大姐,也终身未嫁。